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立即注册
首页
Portal
行业资讯
人才培育
求职招聘
智慧教育
人才之家
BBS
淘帖
Collection
分享
Share
搜索
搜索
行业资讯
集成电路
化合物IC
AI芯片
分立器件
新IC材料
行业政策
人才培育
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行业观察
行业指导
人才政策
热门领域
物联网IOT
人工智能
AI芯片
汽车电子
可穿戴电子
区块链
芯片制造
芯片杂谈
前端设计
MEMS
封装测试
版图设计
IC新材料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芯片人才网
»
人才之家
›
芯片设计与制造
›
芯片杂谈
›
环球晶圆收购Siltronic,对硅片产业的市场格局有何影响?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环球晶圆收购Siltronic,对硅片产业的市场格局有何影响?
[复制链接]
691
|
0
|
2020-12-14 17: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硅片是半导体制造三大核心材料之首,被誉为半导体产业的基石。经过多年的产业整合,半导体硅片形成了CR5(前五名企业行业集中率)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的寡头格局。然而,这一局面正在被CR5之间的并购动作打破。近期,全球第三大半导体硅片厂商环球晶圆宣布45亿美元收购全球第四大半导体硅片厂商Siltronic,若收购完成,环球晶圆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半导体硅片厂商。本次收购将对硅片产业的市场格局产生哪些影响?作为后发势力的本土硅片厂商该如何“破局”?
“寡头格局”与“客户捆绑”
“强者恒强”是半导体产业的定律,在材料、设备、先进制造工艺方面尤其凸显。作为芯片制造的关键材料,硅片市场的行业集中度在近20年急剧提升。1998年,全球硅片市场的主要玩家超过25个,呈现出竞争型行业特征。如今,半导体硅片的CR5企业占据了93%的市场份额,呈现出极高寡头型格局。
“产业集中度上升是市场竞争下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体现。与光伏用硅片相比,半导体硅片技术水平更高,市场规模更小,故企业盈利更难,高的市场集中度有利于保证企业更好的生存。”赛迪智库集成电路研究所高级分析师赵聪鹏向《中国电子报》表示,“近20年来,由于硅片下游市场供需反复波动,以及中国光伏硅片产业的崛起,对部分硅片企业形成较大冲击,美国MEMC、Topsil等硅片企业因产品结构不合理陷入亏损,相继被整合收购。”
环球晶圆对Siltronic的收购,将推动硅片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事实上,环球晶圆的成长史与激进的收购策略密不可分。通过并购日本厂商Covalent、丹麦Topsil和美国SunEdison,环球晶圆的市占率从全球第六跃升至全球第三。若此次收购成功,环球晶圆12英寸硅晶圆市占率将跃升至全球第二,超过日本胜高,仅次于日本信越化学。
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意味着头部企业话语权的提升。集邦咨询指出,环球晶圆通过此次并购,一方面可以扩增产能并提高市占,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未来议价的话语权。
“从产业链角度看,环球晶圆收购Siltronic之后,其产品经营范围将更加广泛,客户捆绑将更加牢固,环球晶圆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也将得到提升,更方便其采用签订长单模式巩固它的市场份额,针对拒绝签订长单的客户,也可以采取涨价等措施。”赵聪鹏说。
“半导体硅片是芯片制造的核心材料,芯片制造企业对半导体硅片的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对供应商的选择非常慎重。根据行业惯例,芯片制造企业需要先对半导体硅片产品进行认证,才会将该硅片制造企业纳入供应链,一旦认证通过,芯片制造企业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在上海硅产业招股说明书中,“客户认证风险”被列入经营风险。
“先入为主”与“一线生机”
由于硅片的基础性关键性,先发优势为头部企业带来的供应关系壁垒,成为后发企业难以逾越的“护城河”。业内专家莫大康向《中国电子报》记者指出,相比技术指标,“先入为主”是更棘手的问题。
“硅片市场有着‘先入为主’的特殊性,因为基础材料更换的风险太大,客户长期使用某一供应商之后就很难更换,所以前五企业的市场份额非常稳定。”莫大康说,“这意味着,即便国内硅片质量已经与国际厂商同等,下游客户也不易随便更换供应商。如果是新的生产线,从产品工艺研发开始就用国内硅片,更有可能形成并提升对国内硅片的购买量。先入为主是个重要问题。”
硅片的技术难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如何能长出COP-free的单晶,二是硅片的精细抛光技术。赵聪鹏表示,两项技术壁垒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突破,前道COP-free单晶制备需花时间摸索工艺,可以引进成熟技术和人才团队解决,后道精细抛光可以选择购买研磨和抛光设备来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打破固有的供应关系却是难上加难。
“硅片在整个芯片制造的价值量占比低,客户缺乏替换动力。即使新供应商的产品通过验证,客户也不会立刻替换原有供应商,而是会将新玩家列为‘备胎’进行批次稳定性考察,新玩家在考察期会承担盈利压力,考察期有时长达几年。” 赵聪鹏说,“新供应商能快速打入供应链,并从‘备胎’转正需要运气和机遇,例如下游市场突然爆发,客户在短期内需寻找新的供应商补缺口;或原有供应商因流程错误出现大批次不合格产品,给客户造成较大损失等。”
环球晶圆的收购,有望为硅片市场的供应关系带来一丝波澜。毕竟,在上游供应商提升定价权的同时,下游客户往往会寻求新的供应商,以避免被少数厂商钳制的局面。
“如果下游某客户硅片供应商过于单一,可能会引进新硅片供应商以加强其自身议价权,这可能会成为国内硅片企业打入国际供应链的机会之一。”赵聪鹏说。
“活下来”与“走下去”
伴随着全球芯片制造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的长期过程,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硅片企业竞争的重要市场,本土项目和企业陆续涌现。在8英寸方面,浙江金瑞泓、有研半导体、中环股份、新傲科技等企业已经形成产能。在制备难度更高的12英寸方面,也陆续有本土企业项目投产或在建。其中,上海硅产业已经实现规模化销售,并于今年4月登陆科创板。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环股份在天津方向实现2万片/月的产能投产,宜兴方向总体产能规划60万片/月,年内可实现产能5万~10万片/月。
面对如今的CR5、未来的CR4寡头格局,国内硅片企业该如何“活下来”?赵聪鹏表示,对于国内硅片产业而言,要防范来自硅片寡头的封杀,寡头企业可能会采用与客户签订未来几年的长单等手段,削减未来硅片的潜在市场份额。
“国内硅片企业要做好自己,产品的性能和批次稳定性要满足客户要求,必要时需要超过客户标准,可以考虑适当切入光伏等泛半导体领域形成规模销售,保证自身在‘备胎’转正的空当期能够存活。”赵聪鹏说,“同时,国内下游的客户需要提升自身在产业生态的话语权,并对国内硅片产品抱有信心。国内资本市场在对新硅片产线投资时一定要谨慎,并做好长期亏损的准备。”
在达成客户要求的同时,与客户同步发展是硅片企业“走下去”的关键。信越、SUMCO两家日企长期占据半导体硅片50%以上的市场份额,除了领先的制备技术和研发能力,还能帮助台积电、英特尔、美光等下游芯片制造客户改进晶圆制造工艺,这是吸引客户并维持合作关系的重要一环。
“电子材料除了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以外,与众多高科技领域和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屠海令在近日召开的2020中国电子材料产业技术发展大会上指出,“现在我们又面临着300mm(12英寸)硅片、光刻胶、板材等微纳电子材料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难题,更要加强与华为、中芯国际等核心大型企业的良性互动,切实建设并极力完善我国电子材料和集成电路、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紧凑型智能终端、数据中心等新产品、新技术推动芯片制造技术不断演进,下游客户对硅片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若无法满足新的技术指标,与头部企业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这也对硅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果集成电路向更新的方向发展,硅片器件向更高频率、更大功率发展,那么用户和企业一定会提出更苛刻的技术要求,电子材料将面临着更多和更大的挑战。这些要求和挑战是我们电子材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屠海令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likaichuang1
371
主题
372
帖子
1355
积分
金牌会员
金牌会员, 积分 13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45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3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45 积分
积分
1355
加好友
发消息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芯片杂谈
FPGA|ASIC|IC前端设计论坛
集成电路生产/封装/工艺
MEMS(微机电系统)
封装设计
半导体新材料
EDA设计
版图设计
其他